题目:关于“探索徽州宗族文化影响”调研报告
学校: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院:新2会员管理端
团队负责人:水鑫
团队成员:邹缘珺、梅萌萌、罗媛旦、胡苗苗、周浔
指导老师:王满
摘要:为响应党中央关于积极开展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的号召,新2会员管理端“乡村振兴”青年观察实践团,于七月中旬奔赴安徽徽州历史文化博物馆,开展一系列具有徽州文化特色的走访学习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参观博物馆、采访讲解员以及体验徽州民俗活动等方式了解、学习了徽文化。徽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青年学子,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才能助力新时代文化建设,增强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一.引言
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今歙县,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直至民国二十三年,婺源县划归为江西省,虽然在各方面的建议下,1947年,婺源县被重新划入了安徽省,但是后来由于局势和管理原因,从1949年开始,婺源便隶属于江苏省管理。至于原来的徽州府,在1988年被改称为黄山市,就形成了现在地图上的布局。徽州的“徽”字,上下由山和(水)系构成,左右由“彳”和“攵”构成。胡适学者曾说过:“我的家乡上下看‘山水’,左右看‘人文’”,说的就是“徽”字了。而说到徽州,首先要提起的就是徽州文化,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菜、徽州方言等等。
1.调研背景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最能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载体。不仅如此,文化对一个地区还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而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徽州地区生活全貌。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徽州文化是一部反映我国古代民间生活的百科全书。在全国领取风骚800年之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2.调研目的
了解徽州宗族文化起源,深入研究会走宗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之间的联系,理解徽州宗族文化深远对徽州地区不可或缺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3.调研时间
2022年7月14日-2022年7月18日
4.调研方式
此次调研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查阅相关文献等方式。线下通过实地走访徽州景点,参观徽州文化历史博物馆,采访讲解员等方式。搜集有关徽州文化的资料。在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完备之后,通过线上讨论,形成初步行文思路,并形成书面文字报告。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1. 徽州宗族
从大的文化地理来分野来看,长江是中原汉文化同南方越文化的交汇点。徽州靠近长江,四面环山,是一个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比起长江沿岸交通四通八达来说,更具隐*蔽性和稳定性。故每当中原发生较大的战乱,中原世家大族纷纷南迂躲避战乱之时,徽州便成为这些大族的最理想的落脚点。同时徽州山清水秀,风景佳丽,也成为中原人氏愿意定居之所。所以徽州的宗族大多来源于中原。徽州位于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接处,包括歙县、黟县、婺源、休宁、绩溪和祁门六县。徽州宗族文化的形成也要从追溯到士族南迁。最早为西汉时期,已有中原士族方、程、汪、舒诸氏迁徙,到后来比较集中的有三次南迁:分别为东汉至西晋时期的“衣冠南渡”、唐代黄巢起义和“安史之乱”时期和宋代的“靖康之乱”时期。在迁入徽州之后,最初多分布在歙县西部、北部和休宁南部、东部,形成以州治为中心的半圆形区域,然后向四周扩展。在南迁的过程中,不仅给徽州带来了大量的人口,诸多姓氏。还带来了生产技术、儒学思想和宗族思想。
南迁的中原大族为徽州带来了中原文化,为了能够在新的地方生存安定下来,这些家族极力推崇儒家文化,并使之成为当地的主流文化。这些中原士族原本就有着强烈的宗法观念和严密的宗族组织,南迁后更是强固了原有的宗法制度。徽州宗族认为“支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不可以无史,家不可以无谱。 国史家谱兮,虽不同,其理一也”。“家乡 故旧,自唐宋来数百年世系比比皆是。重宗义,讲世好,上下六亲之施,无不秩然有序”。再加上“士习蒸蒸礼让,讲学不辍,诵说诗书,比户声名文物,盖东南屈指焉”。于是,徽州就出现了聚族而居、崇尚儒学的社会风气。“旧家多世系,唐宋来不紊乱。宗谊甚笃,家有祠,岁时嘉会在焉。人重去其乡,婚姻论门第,辨别中上等。加上为了巩固在徽州地区的地位,各大族必须将本族人员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天灾人祸,以获得能够生存下去的自然资源,因此中原传统宗族文化得以在徽州保存下来。
2.徽州宗族的商业——徽商的产生
徽州,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皖、浙、赣三省的交界处.这里山岳绵绵,横亘着黄山、齐云山(白岳)及其余脉,缠绵数百里,形成皖南的丘陵地带。徽州山水迤逦,丘陵起伏,地少形狭,山高水长。徽州的地形决定了能用以种植的土地很少,所以也就出现“七山一水一分天,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这是老农告诫人民把“天下分为十份,山地就占去七份,河流又占去一份,道路和庄园又占去一份。”剩下能种植的土少,要好好珍惜可以种植的土地。
随着中原士族的不断南迁,徽州人口越来越多,“人地矛盾”越来越严重。仅仅凭借种地无法养活众多人口。这正如明嘉靖年间微州一村妇所说的:“吾郡在山谷, 即富者无可耕之田,不贾何待。”而“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徽人思变精神的内部动力加上当时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外部契机。加上徽州纵横交错的水系和便捷的水上交通。徽州人沿着水系走出去,走出大山,放眼世界,走上经商致富的道路。徽商足迹遍布中华大地,涉足海外。行踪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川陇、南至闽粤,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以及葡萄牙等地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一个徽商发财之后,总是带动起其下一批新的富商发展。由此整个徽州商派呈现出了富甲天下的盛世局面,形成了“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的局面,雄霸明清三百多年。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为适应社会变化,传统的宗族教化开始发生改变,与商业有关的内容开始纳入教化的范围,并成为重要的部分。这点也成为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教化最鲜明的特点。实际上,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兴盛与衰落都与宗族教化息息相关。两者密切相关,互相推动,共同促进了徽州宗族的发展。徽州宗族教化是推动徽州商帮形成的重要力量。它不仅为族中子弟提供商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更传递给他们重要的精神力量。只有贯彻了这种精神力量的商人,才是真正的徽商。
徽商作为一支重要的商帮,其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经商能力之强,从业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徽商不仅以自己的杰出实践实现了雄踞中国三百余年事业的辉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3.徽商的道德教育——义利观
《资治通鉴·唐纪》中有一句古语:“创业易守成难”,那么徽商在发家致富之后,是如何选择守住这“打下来的江山”呢?这时,在宗族社会里从小耳濡目染的文化起了推动决定的作用。家族意识,宗族思想深深植根于徽商的脑海里——徽州宗族强调“骨肉亲情,同族为一家”宗祠往往置有义仓义宅,这里我们可以提及棠樾牌坊群的建造者:鲍氏家族,鲍氏大家族有很多田地,细分为义田、祭田、学田。这其中的义田是专门为“贫而不能自理”的人准备,可以免费领米。只要遵守族规的“鳏寡孤独”的群体,都可以领取。这就使贫乏的族人不至饿死沟壑,也使族众能安然渡过灾荒。体现了宗族社会中族谊的温暖。这种族谊,增强了宗族内部的凝聚力,使族人自觉自愿拥护宗族。
徽州人在从商之前多受过儒学教育。许多有名的商人由于家贫,不得不弃儒从商。但是,儒家文化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印记直接影响到日后的商业活动中。黴商重义气,重名而轻利。这种在徽商中普遍存在的义利观除了与当时的儒学转变有关,还与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的宗族教化息息相关。宗族的道德教化是徽商“义”的基础。
除此之外,徽商根据长期的经营活动,联系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儒学义利观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义利观。在商业活动上,徽商的义利观首先表现在保证货真价实,且以诚待人上。徽州商人多以“诚笃不欺人,亦不疑人欺”为经商准则。他们认为“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以忠诚立质,长厚摄心,以礼待人,以义应事,故人乐与之游,而业日隆隆起也”。徽商对客户重义,对同行也重义。徽商与徽商之间经常互相帮助、互相扶持。
这点与徽州作为一个宗族社会密切相关。徽商的义,不仅仅体现在商业活动之上,还体现在对宗族的反哺上。与取得功名的士一样,成功的商人也需要对宗族有所贡献。一般来说,宗族子弟凡是经营成功者,都会买田献给宗族用作义田。此外,若是族中有经商缺少资金者或家贫无法读书者,徽商也会慷慨解囊,给予适当帮助。不仅如此,在发家致富之后,会选择回到家乡进行投资,投资重点是教育。因为在徽商形成时期,世人重儒轻商,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徽商不得不与封建政治势力保持良好而密切的关系。徽商们对封建的儒家文化推崇备至,崇尚封建的“为仕”观念。所以在“以商从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思想下,徽商回到家乡之后,建造了很多书院,供乡民学习,同时回报家乡。
4.徽商孕育出灿烂的徽州文化——以书院为中介
徽州书院源远流长。据廖腾煃《海阳纪略·瞻云书院序》记载,“郡邑之有书院,自南唐始也”。宋元以来,徽州的书院出现非常发达的局面,成为全国书院最多的一个地区。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御史张讷奏言:“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道光《徽州府志》卷三《营建志·学校》记载:“歙在山谷间,垦田盖寡,处者以学,行者以商。学之地自府县学外,多聚于书院。书院凡数十,以紫阳为大。”婺源《董氏宗谱·凤游山书屋记》记载说:“古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由来尚矣。我郡邑曾建紫阳书院,以甄别取士。四乡或间立书院,以讲学、会文。”书院兴盛的局面也影响着徽州文人的创造和成就。徽州历史上共出现了32位状元,古代科举考试是三年一开科,即三年才出一个状元。徽州历史32位状元承包了中国古代近百年状元榜。徽州不仅出现了“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传奇之举,甚至出现了“连中三元”的旷世奇才,成为一段佳话。“黄轩”、“金榜”、“吴锡龄”“戴衢亨”这些名字在中国状元榜上一直熠熠生辉。
除了在科举史上的辉煌成就,还有程颐程颢和集大成者朱熹所创办的“新安理学”、吴承仕继承的徽州朴学、还有植根于徽文化沃土上的中医奇葩新安医学和新安画派等,璀璨的徽州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各个领域均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5.宗族文化对后人的警示
在前文提到,只要遵守族规的“鳏寡孤独”群体,即可免费领米,这其中需要遵守的族规就如“盗卖祖坟、公产、荫木者,永不可籴”、“酗酒打架者,不可籴,改过次年可籴”等,徽州宗族乡法不仅规范了家族成员的行为,对于维系社会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也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但是徽州宗族乡法大于国法,因此农民只知有族规家法,不知有国法。此外,在族人的心目中,族长除了是宗族领袖外,也是祖宗的代言人。同时,徽州宗族在本质上是中原文化的产物,而中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学说。徽州宗族与继承儒家道统的程朱理学是同质的,是相互作用,互为表里的,甚至可以说,两者之间有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所以徽州宗族收到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宗族以理学熏陶教化着族人。各大姓都很重视对族人的教育,从小就灌输朱子之教。所以就会出现“在族人看来,遵守祖宗遗规、服从族长的管教,听命于家法的惩处,乃天经地义之事,从情理上就不容违抗。”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思想、遏制了人性自由。
三.结语
宗族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非政治组织。作为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框架,它一方面协助国家政府维系着封建社会体系,另-方面监管族中成员行为,以避免他们触犯国家法律。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宗族对族中成员从单-一的行为监管转为涵盖多方面的宗族教化。宗族实际上集家庭、社会、政治及文化等诸多功能于一身。宗族教化便是将这些己获得的经验传递给后人,以保证他们之后的生活得以正常进行。
徽州作为典型的宗族地域,徽商的发展离不开宗族势力的帮助,但其最后的 衰败也是因为对宗族过为依赖。一旦宗族制度遭受破坏, 徽商就像一盘散沙。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徽州盐商又失去特权,大部分徽商已经遭受打击。徽商有了资金积累后,大多将资金用于建造宗祠牌坊,而不是扩大生产规模,小农式的生产规模根本抵挡不住西方机械生产的入侵。宗族制度的瓦解、经营方式的落后、资金积累的不足、以及政治的腐败都是徽商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徽商的发展经历对于现如今的经济发展有着警示作用,不管什么时代,创新都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下,我国现代教育正在不断寻求教育本土化,传统文化是教育本土化的根本。宗族教化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本土教育最具象征性的代表。
研究徽州宗族教化,有助于构建我国的本土教育体系。将宗族教化的内容引申至现代教育体系之中,不仅能够为当下的学校教育提供借鉴,也能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由此促进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总结归纳
本次调研因为资料获取途径较少、笔者知识储备有限,只形成了浅显的文字报告。但是作为一个徽州人,通过此次调研,更深入的了解了徽州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学习到了从士族南迁开始,生产技术、宗族思想等传入徽州。由于人口激增,人地矛盾,“思变”的先祖跋山涉水,外出经商。徽商文化自此名扬天下,“无徽不成镇”的佳话流传天下。同时受到宗族文化的影响,徽商纷纷回家投资教育,在钟灵毓秀的徽州本身深厚的文化沃土上,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璀璨的徽州文化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意蕴无穷的徽州文化似乎与徽州宗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徽州宗族在维系社会稳定的同时,也对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五.参考文献:
[1]戴畅. 徽州祠堂与宗族文化传播研究[D].西北大学,2015.
[2]王玉坤.族谱改良与近代徽州宗族文化的嬗变[J].地域文化研究,2020(02):35-44+153.
[3]万书言,周亚东.探析徽州宗族制度对新安医学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
,2021,27(12):194-196+201.DOI:10.13862/j.cnki.cn43-1446/r.2021.12.043.
[4]吴伟逸.试论古代徽州宗族的形成及其特点[J].安徽史学,1997(03):10-13.
[5]徽州宗族社会的形成[J].黄山学院学报,2007(06):42.
[6]知秋.徽商文化漫谈[J].现代商业,2015(04):68-75.DOI:10.14097/j.cnki.5392/2015.04.010.
[7]陈亚萍. 士商互动背景下的徽州宗族教化[D].浙江师范大学,2015.
安徽徽州历史文化博物馆讲解员为队员们介绍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水鑫 摄
古歙县县城府城缩略模型图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水鑫 摄
一审编辑 杨深
来源: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4682419&app_version=1.3.5&sid=1317838&time=1658919098&signature=WnG63ezAQDowMB0vlYg4kY5rms2QrLEaL8KN5yR9XpjPOxrbdE&sign=9bf18093228286ec67b5a19a8c021a69#